民族文化宮圖書館(中國民族圖書館)現收藏有維吾爾族古籍《突厥語大詞典》的維吾爾文和漢文新版本。由于此書原書已遺失,抄本現存國外,又在維吾爾族文化史上和西域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關懷下,改革開放后專門組織相關專家對《突厥語大詞典》進行整理,并多次出版,極大地促進了學術研究。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于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事業新發展,創造性地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民族工作重大命題,為新時代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各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對于維護國家統一和長治久安,促進各民族大團結和社會和諧,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我國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展進程中形成的政治上團結統一,文化上兼容并蓄,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民族共同體,是建立在共同歷史條件、共同價值追求、共同物質基礎、共同身份認同、共有精神家園基礎上的命運共同體。
我國自古以來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歷史的長河里,各民族共同生活繁衍生息在中華大地上,為推動中華民族文明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源遠流長、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歷史上,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維吾爾族充分利用自己處在絲綢之路要沖的地理環境,不斷吸收周邊民族先進文化,使用眾多的語言文字,創造并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典籍,成為祖國文化寶庫重要組成部分。
《突厥語大詞典》是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鶻人在中世紀建立的喀喇汗王朝時期(840-1212年)問世的一部語言學名著,也是一部維吾爾族優秀的歷史文化成果之一。該《詞典》共收錄回鶻、烏古斯、樣磨、葛邏祿、奇普恰克等新疆及中亞地區生活的突厥語系各部族相關的詞匯7500余條,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學、語言、歷史、地理、醫學等眾多學科,現被認為是中世紀西域的百科全書。
《突厥語大詞典》(漢譯本),民族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突厥語大詞典》問世于11世紀70年代,它的編纂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作者名為喀什人麻赫穆德之意)在書中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非常重要的信息。
一、為新疆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提供歷史依據
新疆自古以來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從漢朝開始,歷朝中央政府都在新疆設立了管轄機構。秦、漢之后,西域各族與中原地區始終保持著密切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心里早就形成了新疆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思想。這一思想,同樣體現在《突厥語大詞典》里。
《突厥語大詞典》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在解釋“桃花石”詞條時,把當時的中國分為三個有機部分:
“秦原來分作三部分;第一,上秦,地處東方,被稱之為“桃花石”;第二,中秦,被稱之為“契丹”;第三,下秦,被稱之為“巴爾罕”(barhan),這就是喀什噶爾[1]?!?/span>
《突厥語大詞典》里對“桃花石”詞條的解釋。
這些表明,中世紀維吾爾族知識分子眼里中國可分為上秦、中秦和下秦3個部分,上秦為北宋,中秦是遼朝,下秦為喀什噶爾一帶,三位一體為完整的秦。當時的西域各部族和西亞人把中國或中原地區稱作“秦”或“桃花石”,把中國人稱作“桃花石”。從這里可以看出, 生活于11世紀的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不僅客觀地表述了當時中國王朝分布的地域,也如實地反映了新疆歷來為祖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歷史事實。
二、為祖國認同提供依據
認同偉大祖國是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重要思想和共識,是中華民族向心力與凝聚力的源泉,更是愛國主義不可或缺的內容。
從《突厥語大詞典》到出土的喀喇汗王朝錢幣等文物文獻都證明,喀喇汗王朝的可汗們都喜歡在自己的汗名中加上“桃花石”3個字,以此表明他們是中國人。如:阿力甫特勤·桃花石汗、貝利特勤·桃花石汗、桃花石·博格拉汗哈桑等等。這是一種非常自豪的祖國認同表現。
三、為中世紀西域與中原地區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依據
新疆,古稱西域,地處祖國西北邊陲、亞歐大陸的腹地,歷史上曾經是中西陸路交通絲綢之路的主要通道,歷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和多元文化、多種宗教并存的地區。
古代新疆地區不僅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更是受到東方文化的熏陶,逐漸成為我國多元文化特色濃厚的地區。西域地區很早以前就與祖國內地有經濟文化上的聯系。西域地區的自然風貌,如山脈、河流、物產等,在先秦時期的漢文古籍中早就有了記錄。
古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貨物是我國中原地區生產的絲綢,在11世紀問世的《突厥語大詞典》里對此有諸多涉及,把絲綢有關的以下商品明確記載說來自秦(指中原):
??kürti 秦制造的一種帶花的絲織品。(第一卷,157頁)
?üz 錦緞。秦制造的紅色的繡有金絲線的絲織品。(第一卷,346頁)
k?z 秦的一種絲織品的名稱。(第一卷,347頁)
k?nzi 絹子。一種秦綢,有紅、黃、綠等各種顏色。(第一卷,446頁)
?ala?u 秦所織之一種布。(第一卷,471頁)
t?h??k 秦的一種絲織品。(第一卷,502頁)
zünküm 秦織造的一種絲綢。(第一卷,510頁)
?inahsi 秦織造的一種帶花的絲織品。(第一卷,514頁)
qa?a? 長恰奇,一種秦地出的緞子。(第二卷,293頁)
?it 花布,雜色花紋的秦布。(第三卷,118頁)
lohtay 秦的金錢花紋的紅色織錦緞。(第三卷,235頁)
huli? 由秦輸入的一種帶色的綢布。(第三卷,361頁)
《突厥語大詞典》還記載有以下物品來自中原地區:
baqir 秦鑄造的一種銅錢的名稱,在交易中使用。(第一卷,379頁)
sal 釉子。用樹膠做的有粘性的東西。秦的炊具及類似之物涂上它之后,在上面畫花。(第三卷,151,152頁)
?atuq 一種海魚的鰭,從秦運來。據一些人說,這是一種樹根,可用它制作刀柄,靠它能試出飯里有毒與否。(第三卷,213頁)
??li? 碗,陶瓷。??li? ayaq 秦陶土碗器皿。(第三卷,361頁)
m?kk?h 這是來自秦的一種墨水,突厥文(指回鶻文)便是用它書寫。(第三卷,414頁)
《突厥語大詞典》中的上述信息再次證明,中世紀在新疆生活的各民族不僅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都是中國人,而且新疆也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喀喇汗王朝統治階級的可汗們都自稱“桃花石汗”,就是中國的可汗之意,這與我國歷史上入主中原的民族都自詡“中華正統”自居是一個意思。這些事實再次證明,在西域生活的各族人民心里,早就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命運共同體思想。
通過《突厥語大詞典》所提供的上述豐富信息我們可以說,其作者麻赫穆德·喀什噶里不僅是11世紀著名的語言學家,也是一個著名的愛國學者。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迸嘤腥A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深化文化認同、匯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中實現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諧發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強大精神紐帶。
我們只有深入挖掘各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中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充分利用古籍文獻里的歷史依據,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服務,才能找準民族團結工作與各族群眾的心理契合點、情感共鳴點、利益結合點,才能在全社會形成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濃厚氛圍,才能使56個民族始終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繩,才能使我國各民族永遠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1] 麻赫穆德·喀什噶里.突厥語大詞典第一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2,47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