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發布了《2019年11月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青年項目和西部項目結項情況》,中國民族圖書館高彩云同志主持的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北京地區察合臺文古籍保護整理研究》(項目編號:15CMZ009),經專家評審后,準予結項并獲“優秀”等級,這是中國民族圖書館承擔的國家級科研項目第一次以“優秀”等級結項。


厚重文化 氣氛濃厚 催生科研種子

中國民族圖書館是一所全國性少數民族專業中心圖書館,是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有著豐富的館藏文獻、扎實的科研基礎、濃厚的科研氛圍,加上圖書館人的堅持和努力,讓民族文化宮的文化底蘊愈加厚重,“民族文化宮殿”的美譽更加熠熠生輝。如果說館員心中萌發了做科研的種子,民族文化宮無疑是催生種子的肥沃土壤。中國民族圖書館自建館以來,共申請國家級、省部級項目32項,其中《北京地區察合臺文古籍保護整理研究》是圖書館第一個以“優秀”等級結項的國家級項目。


該項目立項初衷,是因為項目組發現中國民族圖書館的察合臺文古籍并沒有整理更沒有詳細的目錄,不能因為察合臺文已不再使用,懂得的人少就不去做這項工作,必須保護好這份珍貴館藏,這是圖書館人的責任和使命。再深入了解之后發現北京地區的相關收藏單位亦存在家底不清的情況,這既是研究的動力也成為研究的難點。經充分的準備之后,項目組填寫了項目申報書。


領導重視 同事襄助 堅定研究的步伐



在民族文化宮各級領導、同行專家以及圖書館同仁的指導下,2015年,項目獲得了國家社科基金的立項。

都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可北京地區察合臺文古籍的研究基礎實在薄弱,但這并沒有阻礙研究的步伐和信心。獲得立項后,項目組制定實施方案,翻閱了大量文獻,對察合臺文古籍的歷史背景、古籍特點、研究現狀進行了梳理,針對北京地區察合臺文古籍的現狀,借鑒民族學、文獻學、傳播學等多種學科的理論,提出了項目研究框架,設計了北京地區察合臺文古籍電話調研表》《北京地區察合臺文古籍問卷調查表》《北京地區察合臺文古籍登記表》。


有了清晰的研究思路,項目負責人帶領項目組開始了電話調研、實地調研、古籍整理工作。電話調研階段對北京市36家單位進行了問卷,結果顯示,確定有收藏的除了中國民族圖書館外,僅有國家圖書館、中國社科院和中央民族大學3家單位,不確定是否收藏的單位有6家,其他單位都明確告知未收藏。在辦理了查閱手續、進行了實地調研后,最終確定有7家收藏單位。這7家單位中除了國家圖書館有簡單的收錄單外,其他6家收藏單位均沒有整理,對自身察合臺文古籍收藏情況不明確。


在對北京地區收藏單位進行調研的同時,項目組多次赴新疆相關單位調研,收集材料與咨詢工作,與多家單位的專家學者以及相關領域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業人士進行訪談,獲得了大量的研究資料和實際工作經驗,了解了國內察合臺文古籍情況,給北京地區察合臺文古籍整理帶來了更多的啟發和借鑒。




持之以恒 點滴積累凝成甜蜜的成果




收藏單位確定,給項目組很大的鼓舞,問題接踵而至,對于古籍,各館查閱都有嚴格的規定,面對冷眼拒絕,項目組始終放棄。也許這份執著感動了收藏單位,也許恰巧古籍確實需要鑒別和整理,各個館漸漸敞開了大門,并且都給予了大力的支持。


開始整理之前,借鑒了已經非常成熟的蒙古文、藏文、彝文、東巴文等少數民族文字古籍整理和研究資料,項目負責人編制了研究大綱,一步一個腳印,穩中求進。為了保證各館信息的準確性,特別聘請了察合臺文方面的專業人士作為助手協助,一起翻閱北京地區各館的每一部察合臺文古籍,確定題名、測量的尺寸、版本信息等每一個元素。北京大學圖書館因建新館,古籍封存,后續整理。在登記完其它6家收藏館,200余種察合臺文古籍以后,項目負責人和助手相擁而泣,有過程不易的苦澀,更有小有所獲的甘甜。


摸清“家底”后,為了使研究成果具有更高的研究價值,召開了專家鑒定會,結合《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珍貴古籍入選標準(暫行)》《中國少數民族文字古籍定級標準、察合臺文古籍特點,現場專家對每冊古籍進行了定級,確定了北京地區察合臺文古籍珍善本,這使得北京地區察合臺文古籍的研究更加深入。


本著地毯式、不遺漏的原則,在2018年北京大學圖書館復館后第一時間對其進行了實地調研,發現了3種察合臺文古籍并登記。


整個項目按照研究計劃,通過深入調研,在全國首次確定了北京地區察合臺文古籍的收藏現狀,深入研究、挖掘、整理北京地區察合臺文古籍,對珍善本進行了編目,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保護策略。項目積累了豐富的調查資料和全新的相關基礎信息,研究成果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對于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只爭朝夕 不負韶華邁向更遠的前方




項目研究過程中,有苦有甜、有喜有憂,唯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業務工作較為繁重的情況下,為了能夠順利結項、出精品,項目組總是在和時間賽跑,心中始終有做好研究的執念,有效的行動力,終究會有點滴進步。


項目組先后發表學術論文數篇,論文《北京地區察合臺文納瓦依古籍文獻整理研究》(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8年第一期);《察合臺及其后裔在中亞的統治研究》(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一期);《察合臺文古籍編目信息翻譯問題研究》(民族翻譯,2017年第三期);《察合臺文古籍的整理與刊布研究》《北京地區察合臺古籍保護研究》分獲十四屆、十五屆中國民族地區圖書館學術研討會論文一等獎、二等獎;項目組負責人撰寫結項專著1部。


經過項目組多年的不懈努力,結項成果得到業界專家的好評,專家評論“該成果在國內該領域填補了這方面研究的空白,對于進一步了解察合臺文古籍保存情況,加強保護、搶救、開發、利用文化遺產,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文化和諧發展繁榮方面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薄斑@一課題做得很成功,可以說是目前該領域的一個藍本,有較高的參考價值?!?/span>

了解,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對成果質量要求較高,結題審核較嚴格,一次性結項通過率不超過3/4,近年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結項等級為優秀數量很少,不超過10%。

不用揚鞭自奮蹄,只爭朝夕;不墜青云之志向,不負韶華。中國民族圖書館人將在文獻保護和發掘路上走的更遠、更高。


來源:中國民族圖書館  撰稿:崔光弼

監制/何麗   統籌/張仁明  制作/武煒